万众瞩目!“东方理工大学”,还是“甬江理工大学”?
来源:青塔网
据悉,打破中国教育史上最高捐资办学记录的“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校名已初步明确为“甬江理工大学(暂名)”,学校筹建工作迈入全新阶段。
2月28日,中国共产党宁波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甬江理工大学(暂名)等新型研究型大学。
短短数日间,谁是“甬江理工大学”的问题,便迅速引发了社会的热议。
▎谁是“甬江理工大学”?
结合公开资料可知,彭佳学书记报告中这所名为“甬江理工大学(暂名)”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就是由宁波市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正在快速筹建中的原“东方理工大学(暂名)”。
“甬江”是宁波人的母亲河,宁波亦简称为“甬”。甬江两岸是顶尖科技创新资源和高教资源的汇聚地,甬江科创大走廊定位为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引领性科创策源地,甬江实验室等一批高端科研平台已经陆续涌现。将筹建中的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命名“甬江理工大学”可以体现学校的定位和使命。
正如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于查尔斯河畔,这所高起点、高定位的甬江理工大学(暂名)的到来,势必将为宁波增添一个百年经典的地标,并为甬江赋予新时代的含义。
图 | 位于宁波市甬江之滨的“甬江理工大学”区位优势明显
青塔了解到,甬江理工大学(暂名)(Yongriv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IT)是由虞仁荣教育基金会捐资举办、浙江省和宁波市政府重点支持的民办非营利性新型研究型大学。校名优化调整之后,学校的筹建主体不变,出资方不变,政府的支持力度也不变。
更值得注意的是,据可靠消息称,这所新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首任校长,将由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的教育家出任。创校团队由多位具有广阔国际视野、丰富办学经验、学术成就斐然的院士、教授以及企业家构成。
▎社会力量捐资超300亿元,重量级新大学来了!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
教育部在《“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到,积极探索以捐资、设立基金会等方式举办普通本科高校。
乘着这股东风,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和发展“高精尖”产业提供源头支撑,甬江理工大学(暂名)应运而生。
图 | 甬江理工大学(暂名) 校园效果图
甬江理工大学(暂名)校园位于甬江科创大走廊的高教园区与制造业板块之间,占地2300亩,是宁波科创产业发展最具有潜力的地区,以及“生态+创新”的先决之地,永久校区预计于2025年建成。
据悉,甬江理工大学(暂名)校园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刚刚落下帷幕。此次共收到来自海内外100多家设计团队的报名,几乎囊括了全球最顶级的设计机构。3月6日到10日,来自国内外专家经过初审和面试评审,从54个初步概念设计方案中遴选出了最具创意和潜力的优秀方案,进入深化设计阶段。
我们可以期待,2025年永久校园建成后,甬江北岸将崛起一座理性浪漫的百年校园、多元灵动的人文校园、开放共享的创新校园和智慧低碳的绿色校园,成为大宁波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一张经典的名片。
图 | 校园概念设计评审现场
▎筑巢引凤来,全球觅良才
当前,甬江理工大学(暂名)规划了理学、工学、信息、商科四个学科群,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突出前沿科技交叉融合,力争在短期内成为世界一流学术机构和国家重点战略学科引领者。
图 | 甬江理工大学(暂名)学科布局
甬江理工大学(暂名)致力于引进世界一流高端领军人才,使用国际通用的“准聘-长聘”聘用制度,实行课题组负责人(PI)制度,激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创新引才、育才、留才的体制机制。
据悉,学校已吸引多位国内外一流高校教研人才的加盟,也正在诚邀全球俊才申报“海外优青项目”。
目前,学校已开始与香港理工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申请者来自于清华、北大、港大、英国帝国理工、新加坡国立等国内外顶尖高校。同时,学校还在与境内外知名大学协商开展更多联合培养项目。
▎桑梓情怀,写就高等教育史佳话
“甬”字是古代大钟的一个象形字,在鄞、奉两县的县境上,山的峰峦很像古代的覆钟,故叫甬山,这条江就叫甬江,这一带地方就称为“甬”地。
宁波文脉延续千年。在古代,这里是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也是富庶江南文化昌盛之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即坐落于此。
近现代,甬江孕育出了世界知名的“院士之乡”和名震海外的“宁波帮“。
图 | 甬江理工大学(暂名)办学所在地宁波
文化底蕴深厚、创业氛围浓厚
来到新时代,甬江科创大走廊从这里横亘而出,以甬江两岸为主轴,北部创新片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南部创新片突出知识生产和技术研发聚焦。位于其中心位置的甬江理工大学(暂名),有望成为甬江科创大走廊的“发动机”,推动其不断集聚科创要素,竞相迸发创新活力。
风从海上来,甬江入东海,桑梓之情难忘。
1984年,爱国商人包玉刚捐资办学,从0到1,结束了宁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创办了宁波大学,推动甬江高等教育事业步入发展的新篇章。
如今,虞仁荣先生弘扬包玉刚先生心怀桑梓、情系故乡的典范精神,出资创建一所“高水平、创新型、国际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将甬江高等教育事业推向新的台阶。
汇聚教育部、浙江省、宁波市各方的意见反馈,决定以宁波的母亲河命名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既反映了办学所在地的历史底蕴,也表达了一所新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东海之滨崛起的愿景。
甬江理工大学(暂名)聚焦理工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为宁波市产业发展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提供创新源头,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贡献力量。
如今,全国多个省份正蓄势待发,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以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甬江理工大学等为代表,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崛起,是我国高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们是变革者,是探索者,继往开来,肩负着继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在他们的身上,正是我国高校最具活力,年轻而美好的样子。